Friday, June 3, 2016

蕭士塔高維奇,第5號交響曲,「革命」??

我想起這首我高中的時候,台北市成功高中管樂團參加比賽時,所演奏的曲目。我記得當時主持人介紹的曲目名字,就叫做"革命"。

但是當我用 "革命"、"Revolution" 等關鍵字去 Google 搜尋的時候,竟然完全找不到這首曲子。巧的是,蕭士塔高維奇 其他的交響曲,例如 No. 2、No. 11,剛好跟 "革命" 這個主題有關。我再搭配 "管樂團 曲目" 等等的關鍵字,總算被我找到了。

在維基百科上面,也完全看不到 第五號交響曲 有 "革命" 的任何痕跡。

Wikipedia: Symphony No. 5 (Shostakovich)
Wikipedia: 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接下來我看到這個網站,我認為非常有可能是這個原因。難怪,似乎只有日語的版本,才提到蕭士塔高維奇第5號交響曲曲名是 "革命" 的描述。

《第五號交響曲》曲解

台灣愛樂者很習慣這部交響曲應該有個標題「革命」。其實,這個標題既不是出自蕭士塔高維契之手,也與他的創作理念無關,純粹是日本人為了宣傳想出來的廣告詞。由於台灣早年的音樂書籍全數翻譯自日文,因此,很自然把這個標題引進台灣。

那麼,第五號交響曲,到底跟什麼主題有關呢? 以下是維基百科上面的紀錄。

 Wikipedia: 第5號交響曲 (蕭士塔高維奇)
樂章末段由木管和絃樂的重覆 "A" 音,便是一個隱藏的象徵意義。銅管樂所吹奏的旋律,是來自他的一首歌曲《重生》(Rebirth),但配上另一首稱為「野蠻的畫家」的歌詞,其中的內容指野蠻的畫家把天才所畫的圖畫都塗黑了。作曲家所指的「野蠻的畫家」和「天才」,分別就是指史達林和作曲家本人。[3] 歌詞最後結局是野蠻畫家的作品被唾棄,而天才的作品則得以重生。這樣的解釋,很明顯和官方所說,是一首完全正面的作品互相違背。 
在其他三個樂章中,亦可在其他樂章的細節上看到蕭士塔高維奇並非全心創作一首為討好史大林政權以換取重返蘇聯的音樂樂壇的作品。就如第一樂章中段的進行曲樂段,節奏雖然整齊,但聽起來帶點滑稽的步代;第三樂章所採用的,並不是敍述工人階級或者先進模範的思想鬥爭,卻以縈繞心頭、滿懷鄉怨兼且矯揉造作的慢板取代,這種創作手法其實正正就是官方所不容許的「形式主義」,但在其他樂章所組成的一體化下(特別作為全首樂曲的惟一慢板樂章),終於亦成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
Source: Wikipedia.
"Dmitri Shostakovich's portrait, in the audience at the Bach Celebration of July 28, 1950. Photo by Roger & Renate Rössing."

最後,我們再來聽另一個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的演奏版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